警惕正在变慢的IT和跨国企业的恐吓式营销
2018-01-05 10:39:0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正在变慢的IT

两年前,我写过一篇分析摩尔定律的失效文章,分析的一个结论是,摩尔定律失效可能会导致全球IT硬件需求增速变慢。巧合的是,最近,虽然没有出现太多IT企业变慢的迹象,可IT设备自身反倒开始变慢。

一个是,苹果最近遭遇的风波:很多苹果手机用户发现,苹果手机系统在更新手机系统的时候,会调整减慢老款iPhone的运行速度。有分析认为,此举是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机型,比如十周年的纪念版iPhoneX和iPhone8。苹果因此陷入了新的公关危机。

另一个是处理器厂商英特尔,在元旦之后被爆出,十年内的所有英特尔芯片,包括在微软和苹果电脑上的处理器,都存在设计缺陷。如果软件漏洞不及时解决,电脑速度将会变慢,性能可能降低5%-30%,还可能出现安全问题,比如信息泄露。更为严重的是,该缺陷也存在于安卓和苹果设备上,影响相当广泛。

两个IT行业的领头企业,出现的问题几乎遍布所有的设备,影响范围不可谓不大。两家企业,让“IT设备变慢”,也让不少投资人的忧心忡忡,近期股票市场表现都不太理想。

 

无意为之 还是消费恐吓

对于老版iPhone,苹果面临两难选择,如果不做任何改变,随着电池的老化,老款iPhone往往会出现电池不够用,不到半天就用完的情形,iPhone6在冬天自动关机的情形也可能高频率发生;而如果通过降低频率,保持电池时间,人们就会指责苹果逼迫人们购买新款手机。

我给老婆买的iPhone6就面临这个问题。2016年冬天,手机动不动自动关机,老婆对我大发脾气;后来,也出现各种问题,我推荐更新最新的操作系统,自动关机问题解决了,但卡慢随之而来,她再次抱怨。

苹果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花200元更换手机电池,这个方案虽然看上去很厚道,但操作起来不太方便。一个是偏远地区手机更换电池,不太方便;如果远程邮寄,需要找台备用机,很耽误事儿。再者,能不能更换还需要苹果检验,主动权还掌握的在苹果手里。

所以,人们怀疑苹果借着搞慢老版iPhone,刺激新版iPhone销售的推测,并非空穴来风。无论人们怎么批评苹果,甚至将苹果告上法院,媒体的广泛宣传的后果,就是强化了老版苹果变慢的认知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iPhone6将显示分辨率提高到1920*1080后,已经与电脑显示分辨率打平,后续版本大多型号一直维持这个分辨率,而且用户升级的需求并不强。

苹果把电池问题转移成为卡慢问题,换电池既是临时的应付方案,也能过媒体的炒作与新闻传播,强化了老版iPhone的卡慢认知。从苹果整体的处理思路来看,最终目的还是刺激新手机的销售,尽管人们并不那么迫切地需要。

英特尔的恐吓营销

如果说,苹果是借力打力,把危机变成了促销,那么,英特尔更带有主动为之的意味,这种系统级别的漏洞,厂商掩盖还来不及,英特尔主动爆出,其意图值得人们揣度。另外,英特尔爆出的处理器范围更广泛,覆盖不同厂商(苹果,谷歌,微软)的,不同操作系统平台(linux,mac,windows),结果是用户的信息可能泄露,而英特尔提出的解决方案的结果是——设备速度变慢。

英特尔处理漏洞的处理后果,最大的可能是,很多用户(尤其是企业用户)出于安全和性能的考量,不得不大规模更新处理器以及其他设备。如果英特尔的声势搞的再大,再有一众IT企业为其背书,比如苹果和微软这样的巨头,整个行业也许会迎来一个设备更新潮。我想,这才是此次英特尔主动爆出漏洞的意图,他们和苹果如出一辙。

这种大规模的设备更新,也许整个IT行业都万分渴望,用久旱逢甘霖并不为过,因为IT业已经低迷了好多年。过去,人们用七年周期,划分高速发展的IT业:2001年借助互联网发展,形成一波换机潮;2008年,移动互联网和宽带的发展,再次刺激了手机、数码、服务器的消费。但这一波到了2015年,就已经到了强虏之末。事实上,2016和2017这两年,IT行业以及PC互联网企业只能靠着人口增长红利勉强度日,高速发展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。

我简单统计了几个周围朋友购买电脑的使用情况和换机需求:

笔者2010年购买的Dell台式机,在升级了一次cpu和硬盘之后,至今仍在使用,感觉还可以用5年以上;2016年购买的笔记本,也还能再用5年。笔者老婆2008年购买的组装机,至今使用的winxp系统,至今速度很快,老婆不愿意换电脑;笔者亲戚2010年购买的台式机,至今比我的i7台式机还快,短期内也不打算换机。

另外,在国人电脑上安装了安全辅助软件,对于提高电脑速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,360安全卫士和杀毒软件,普及率很高,很多速度问题,都可以通过软件方法解决。所以,换机的需求的确没有那么强烈。

从行业角度看,短期内也不会出现换机需求。未来IT业新的热点无非是人工智能,AI,机器人,但这些都和个人用户升级需求无关。人工智能不会要求把处理器升级成最新最快的Intel的产品。而英特尔在人工智能领域,反而并不长项:自动驾驶所需的GPU是英伟达的强项;深度学习和大数据,也往往依赖高速内存和GPU。

所以,无论从用户需求还是行业角度看,IT领域短时间升级的需求并不旺盛。

以笔者阴谋论的角度看,IT业的两次危机的背后,是这些大企业借危机做的恐吓营销。希望强化“IT”设备变慢的认知,驱使消费者和企业购买和升级新的IT设备,而不是像十年前和17年前,凭借新技术吸引和刺激人们的消费。我想,这或许有些无奈,也是整个IT行业的悲哀。

如何应对跨国企业的恐吓营销

1 针对苹果的电池问题  行业媒体和消费者协会,应督促苹果的电池更换进度,曝光电池更换的问题;同时,督促苹果对于老款机型的系统支持和兼容。今天苹果出个电池门,明天可能通过APP不兼容问题,恐吓用户购买新型苹果手机。

2 针对处理器的安全漏洞 督促各大IT厂商配合处理器芯片企业,尽快通过软件升级,降低CPU的使用风险;对于处理器的设计缺陷,应该对于生产处理器的企业进行追责。

3 对于英特尔的所谓“设计缺陷”,进行彻查和完整的专家评估,分析处理器厂家是否有出厂后留有后门的嫌疑;对于人为留下的缺陷,应当给予严厉惩罚。

4 对于重要领域的处理器,比如涉及国防、电力、水利、安全等领域,进行安全评估,对于后续的处理器采购,应该优先考虑国产产品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