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之死与社交媒体恐惧症
2019-02-06 21:06:1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最近,看到一篇奇文《搜索引擎百度已死》,朋友圈和群里被转发多次。百度是中国老牌的搜索引擎,BAT三巨头之一,几乎每天人人都在使用,如此标题党的文章,也就难免吸引人们眼球了。但笔者对文章却颇不以为然。

从标题看,就有瑕疵和歧义。《搜索引擎百度已死》,是搜索引擎已死,还是百度已死?还是百度的搜索引擎业务已死?标题让人感觉,作者用百度等同于搜索引擎。我个人思忖,作者的已死或许是,“在搜索引擎里,百度已死”。这也说不过去,百度占据搜索市场80%左右的份额,百度都已经死了,其他人早已不复存在了。

不过,内文里倒是图文并茂地截取了许多图,还汇总了一张表格,表格中黄色标出的除了百度的自家产品就是广告。作者继而得出,百度已经与十年前不同:十年前百度还是一个搜索引擎,现在百度是一个“百家号站内搜索”。

这真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,早在十年前我和我周围的的朋友就讨论过类似的话题,大家也写了不少文章,比如我曾写过“机器门户取代人工门户”,朋友写过,百度已成站内搜索,观点基本没有太大的不同,这篇文章也算是老调重弹。

当然,此一时彼一时,观点虽然雷同,但互联网内容生态和环境却截然不同。

百度之死与社交媒体恐惧症

春秋战国,强国喜欢远交近攻,这种策略至今一直被效仿。十年前的互联网生态中,搜索引擎作为内容流量的最大入口,盘踞在内容生态的最顶端,是内容食物链上的“老虎和狮子”。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”,搜索之下是门户,门户之下是中小网站和垂直网站。

彼时的百度采用两手策略,一方面加大中小网站的收录力度,避免门户过于强大而失去话语权;另一方面,通过贴吧、空间、百科,自检内容体系,在内容生态链中建立起自己的内容层。

十年后的今天,百度的内容生态遭遇了移动互联网的新贵和移动社交网络的蚕食。今日头条采用算法推送,开创国内信息流产品;微博和微信,通过人与人的关系,对内容体系重新解构和组合,形成了个性化的内容呈现,甚至形成了千人千面的页面。

十年间,人们的获取信息方式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之前频繁打开网站、频道,乃至主动搜索的行为,越来越多地被信息流推送,浏览朋友圈所取代。如果说前者代表的是精英人群的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,那么后来的“信息流”“刷朋友圈”方式,我们可以称之为“被动阅读”时代。

百度之死与社交媒体恐惧症

如果说百度已死,倒不如说移动、社交时代背景下的WEB已死和开放已死。

互联网的本质是万物互联网,开放是最重要的属性,但APP作为移动生态重要一环,却走向了开放的另一端。人们在移动端需要打开不同的APP,才能看到不同网站的内容。互联网正在被APP无情车裂。

移动社交平台,比如微信同样集成了APP的封闭基因。微信内部可以自由转发,分享和收藏,体验确实做到了极致;但对于外部APP、小程序的体验却极为割裂,支付宝、淘宝、与腾讯无关的APP很难从小马哥的微信上蹭到多少流量。

张小龙说的没错,一个人用于阅读的时间是固定的,当公众号越来越多时,每个公众号的阅读时间就会压缩;同样,当人们阅读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时间越来越多时,人们用在PC网站上的时间也越来越短。

PC时代的理想是消灭信息鸿沟,但APP的出现显然是反WEB精神,造就了一个个信息孤岛——APP干掉了WEB,也将开放精神一同倒进了垃圾桶。PC时代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,移动时代更可怕,人们看似进入了信息的大海,却也同时进入了大海中的孤岛。

作为搜索引擎,开放互联网是百度生存的基石;而在缺乏开放移动和社交时代,百度的步履维艰就不难理解了。在PC时代,当淘宝拒绝了百度的爬虫,百度的电商数据就成为短板;而在移动时代,百度爬虫又能收录多少APP内容,百度能指望微信公众号会对百度开放接口么?

百度之死与社交媒体恐惧症

是什么决定不同人的财富差距?

我认为,一个人所能获得的信息质量是个关键因素。如果炒股的人实现洞悉企业重大变故,他在股市上必然如鱼得水。所谓一技之长,无非是拥有别人没有的信息。

所以,减少财富差距,首先减少信息渠道的不平等,而这也是互联网消除信息鸿沟愿景产生的原因。

环伺周围,屌丝和大款的信息渠道真的一样么?不一样!富人们可以花钱获得更靠谱的信息,而穷人们往往成为垃圾广告轰炸的对象。富人们“富”信息,“贫”信息让穷人更穷。

互联网进化确实在获取信息带来便利,但有人想过没有,人们是不是正在丧失信息的平等:

在门户和搜索时代,每个人看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,并不会有人从差异信息获得红利;但在信息流和社交媒体里,千人千面的信息代表了个性化时代的到来,差异化的信息背后往往是财富的差异化。

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,所以,一个朋友圈好友集合,就能够定义一个社会人。你和马化腾的区别,除了财富的数字差异,或许也是你们的朋友圈不同。

圈子不同,获得的信息质量便不同,信息质量又影响财富的分配。这样,社交圈、优质信息、财富,三者相互影响,富人恒富;而普通的屌丝却永远跳不出这个怪圈。

百度之死与社交媒体恐惧症

上个互联网时代,在搜索引擎、门户垂直网站中,我能感受到浩大如图书馆的结构化信息带来的充实感。但是,在社交媒体时代和个性化的信息流时代,我从经常感到莫名的恐惧:

一个是碎片化信息带来恐惧

在朋友圈,乃至最近微信上线的看一看里,每天都不乏优秀的文章,打法了很多时光。但我还是会感觉惶恐,我是不是关注了所有需要关注的人们,我是不是错过了重要信息?

第二 你喜欢的,一定是你需要的么?

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你不喜欢的,可能对你有用;反之,你喜欢的信息,对你一定有用么?娱乐至死的八卦新闻,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,各种题材的肥皂剧,这些垃圾信息可能很容易打发时间,但真的有用么?

第三 结构化数据边缘化

在中关村在线的网站里,收录了各种电脑、配件的参数;在百度百科里,拥有常见关键词的词条资料;而对于新浪这样门户网站,可以看做是一个按照时间和分类排序的庞大的新闻数据库。

但在社交媒体里,图文信息被重新打乱,按照人际关系圈层进行呈现的信息,除了时间线之外,基本是无序、庞杂和混乱,门户时代的结构化信息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严重边缘化。

对于社交媒体媒体的恐惧让我担心,我所获得信息是否全面,是否有所疏漏,是否过时、是否真实。所以,尽管朋友圈每日都有大量的信息,我还是要花些时间在搜索、垂直网站,甚至门户网站上。

这种担忧也存在对互联网的管理者:在搜索时代,人们可以在全量数据做检索,很多危机事件在第一时间被发现、处理;但在社交媒体时代,危机传播路径完全不可控,自下而上,让一些社会新闻迅速被引爆,有时甚至失控。充满变数的传播,社交媒体让公关的压力骤增。

传统时代公关,只要会扑火就可以,但在社交媒体时代,却连火从哪里烧起来都不知道。脸书在很多国家流行,也影响到很多国家的舆论甚至政治。或许,这时候,人们才开始想起传统媒体的好。

百度遭遇百度之死,这个年度千亿收入的公司被一个并不出名的自媒体讨伐,显示了传统媒体的岌岌可危,“社交媒体猛于虎”,这个说法并不过分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